深交所的全球投资者大会,年年都开,年年都讲着“新质生产力”、“投资中国新机遇”的故事。但故事听多了,难免让人觉得有些审美疲劳。与其说是投资者大会,不如说是精心包装的“招商引资”大会。台上各位领导慷慨激昂,描绘着中国经济的美好蓝图,仿佛遍地黄金,只等海外投资者来捡。但台下,投资者们真的相信吗?
每年的主题都换汤不换药,无非是强调中国经济的“稳健”、“韧性”,以及A股市场的“投资价值”。但这些美好的词汇,在经历了股市的几轮震荡之后,显得格外苍白无力。投资者们不是傻子,他们会用真金白银投票。如果中国经济真的如宣传的那般美好,A股市场真的充满投资价值,为什么还需要证监会副主席亲自站台,苦口婆心地劝说大家来投资?
大会上,各种数据、各种政策,都被精心挑选和包装,力求营造出一个“欣欣向荣”的景象。但数据背后,隐藏着多少风险和挑战?政策背后,又存在多少不确定性?投资者们需要的是真相,而不是被美化过的谎言。他们需要了解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,A股市场的真实风险,以及政策的真实走向。只有这样,他们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。
全球投资者大会,应该成为一个坦诚交流、信息共享的平台,而不是一个粉饰太平、自吹自擂的舞台。我们需要倾听投资者的声音,了解他们的需求,解决他们的问题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吸引到海外投资,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李明副主席在大会上的讲话,核心在于强调“确定性”和“机遇”。然而,当“确定性”这三个字从官员口中说出时,我总是忍不住打个问号。在当今这个黑天鹅事件频发的时代,谁敢保证什么“确定性”?更何况,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,远比官方宣传的要复杂得多。
李明副主席声称“对外开放是中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”。这话没错,但关键在于“怎么开放”?是真心实意地与国际接轨,还是仅仅为了吸引外资,而做出一些表面功夫?近年来,外资企业在中国遇到的各种问题,例如知识产权保护、市场准入限制等等,都让人对中国对外开放的诚意产生怀疑。如果只是口头上说“开放”,而实际行动上处处设限,那所谓的“长期坚持”,恐怕也只是空中楼阁。
李明副主席将“确定性”归功于“稳健的经济基本面”和“稳定的政策预期”。但这种说法,未免过于乐观。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,例如房地产泡沫、地方债务危机、人口老龄化等等,都是不容忽视的。而政策方面,朝令夕改的现象也屡见不鲜,让投资者无所适从。所谓的“稳定政策预期”,在现实面前,常常显得不堪一击。
李明副主席提到A股市场的“韧性”,并列举了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.4%的数据。但GDP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股市的真实情况。A股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着“政策市”的弊端,容易受到行政干预的影响。此外,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也存在问题,散户占比过高,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。因此,所谓的“韧性”,很可能只是官方为了稳定市场信心而进行的粉饰。
李明副主席将中央汇金公司视为稳定市场的关键力量。不可否认,汇金公司在关键时刻入市,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。但这种做法,本质上是一种行政干预,扭曲了市场的正常运行。长期来看,依靠“平准基金”来稳定市场,只会让市场更加依赖政府,丧失自身的调节能力。更何况,汇金公司的资金来源,最终还是来自于纳税人。用纳税人的钱来救市,是否真的合理?
李明副主席声称“充满活力的上市公司群体是投资中国的价值源泉”。但这句话听起来更像是一种美好的愿景,而非冷冰冰的现实。A股市场超过5000家的上市公司,良莠不齐,鱼龙混杂。有多少是真正具有创新能力和增长潜力的优质企业?又有多少是靠着政策扶持、关系运作,甚至财务造假苟延残喘的“僵尸企业”?
谁来定义“优质”?是那些盈利能力强、市值高的公司吗?但高市值并不一定代表高价值。很多公司的市值是被炒作起来的,存在着巨大的泡沫。而盈利能力,也可能来自于垄断地位或者不正当竞争。真正具有创新能力、能够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企业,往往规模不大,盈利能力也有限,反而容易被市场忽视。
李明副主席提到“2024年以来新上市的公司中,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成”,以及“实体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合计1.6万亿元”。这些数据看起来很漂亮,但我们需要追问的是:这些“高新技术企业”的技术含量到底有多高?有多少是真正的自主创新,又有多少是引进、模仿甚至剽窃?而这1.6万亿元的研发费用,有多少是真正投入到了核心技术的研发上,又有多少是被用于了营销、公关或者其他无关紧要的方面?
更重要的是,我们不能只看研发投入,更要看研发产出。有多少研发投入能够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市场价值?有多少研发成果能够真正提升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?如果只是投入巨大,产出寥寥,那再多的研发费用也只是烧钱而已。
李明副主席提到“2024年,A股上市公司共实施分红2.4万亿元、回购股份1476亿元,均创历史新高”。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,但我们也要看到,很多公司的分红和回购,并非出于对投资者负责的考虑,而是为了迎合监管要求,或者为了提升股价,方便大股东减持。更有甚者,一些公司一边大手笔分红,一边却在大幅举债,这种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,最终损害的是全体股东的利益。
总而言之,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群体,并非如官方宣传的那般美好。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擦亮眼睛,仔细甄别,才能找到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优质企业。否则,很可能一不小心就踩到了“泡沫”,血本无归。
李明副主席在讲话中多次强调“制度型开放”,声称要“加强对外开放顶层制度设计,着力推进规则、规制、管理、标准相容相通”。这听起来很美好,仿佛中国资本市场即将迎来一个更加开放、透明和公平的时代。但问题是,这些承诺能否真正兑现?
过去几年,我们也听过不少类似的承诺。但实际情况是,外资机构在中国开展业务仍然面临着诸多限制和障碍。例如,数据跨境传输、网络安全审查、合规成本高昂等等。很多外资机构抱怨,在中国做生意,审批流程漫长而复杂,政策变化频繁,让人难以适应。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,所谓的“制度型开放”,很可能只是雷声大雨点小,无法真正吸引到更多的外资。
李明副主席将外资视为“中国资本市场重要的参与者、建设者”。但我们需要认清的是,外资的本质是逐利的。他们来中国投资,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回报,而不是为了建设中国。如果中国的投资环境恶化,或者出现了更好的投资机会,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撤离。因此,我们不能对外资抱有过高的期望,更不能把中国经济的未来寄托在外资身上。
更重要的是,我们需要思考,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外资?是那些只追求短期利益、热衷于炒作概念的投机者,还是那些真正具有战略眼光、愿意与中国共同发展的长期投资者?我们需要制定更加明确的政策,引导外资投向实体经济、高新技术产业等关键领域,而不是让他们在房地产、金融等领域兴风作浪。
总而言之,“制度型开放”是一个美好的愿景,但要实现这个愿景,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。我们需要克服重重困难,打破各种壁垒,才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开放、透明和公平的投资环境。否则,所谓的“开放”,很可能只是一场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