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富龙IPO悬疑:家族“钱规则”挑战A股,监管将如何抉择?

author2025-04-24 07:13:2165

天富龙IPO悬疑:家族企业的“钱规则”与监管的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?

2025年4月23日,扬州天富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天富龙”)这艘看似要驶入资本市场黄金海域的航船,却面临着上市审核委员会的严峻审视。成立於2009年的天富龙,对外宣称自己是“高新技术企业”,主营业务是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“差别化涤纶短纤维”。可别被这光鲜的外表迷惑了,扒开来看,这公司在股权结构、资本运作,甚至最基本的内控合规上,都埋着不少地雷。

说白了,天富龙的IPO之路,与其说是技术创新驱动的典范,不如说是家族企业“钱规则”的一次大胆展示。它究竟是能顺利过关,还是会被监管部门毫不留情地挡在门外?我个人觉得,悬!悬就悬在,这公司把“家天下”那一套,玩得太溜了,已经到了无视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地步。如果这样的企业都能轻松上市,那A股市场是不是成了某些家族敛财的提款机了?

IPO前夜的“精准”分红:肥水不流外人田?

天富龙最让人看不顺眼的地方,莫过于其实控人在IPO前夕那令人咋舌的“精准”分红。就在上市的关键时刻,实控人夫妇先是从全资控股的威英化纤里掏出3个亿进行分红,紧接着,天富龙又用2.429亿元把这威英化纤给收购了。

这波操作下来,实控人夫妇轻轻松松将5.429亿元揣进了自己的腰包。这算盘打得,简直是妙到毫巅!这明摆着就是把上市当成圈钱的工具,把股民的利益当成垫脚石。监管部门要是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那才是对市场最大的不负责任!我甚至怀疑,这分红是不是早就计划好的?目的就是为了在IPO之前,先把能捞的钱都捞走,至于以后公司发展如何,跟他们还有多大关系?

股权结构:一言堂的“家族式”控制,现代企业制度的笑话?

天富龙的股权结构,简单粗暴地诠释了什么叫做“家族企业”。朱大庆、陈慧夫妇直接掌握着公司79.3%的股份,再加上他们侄子朱兴荣的14.6%,并通过一致行动协议牢牢控制着这部分股权的表决权,三人合计控制了高达93.9%的表决权!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其他股东的声音,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
这种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,在家族企业里并不少见,但像天富龙这样,把“一言堂”发挥到极致的,还真不多见。说白了,这就是典型的“我说了算”,其他股东只是摆设。这样的公司,真的能有效监督管理层吗?真的能维护所有股东的利益吗?我对此深表怀疑。

董事会:傀儡董事充斥,独立董事是花瓶?

更让人觉得可笑的是天富龙的董事会。表面上看,9名董事,其中还有3名独立董事,似乎挺像那么回事。但仔细一看,这9名董事,全部由朱大庆、陈慧夫妇提名!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这些董事,本质上就是实控人夫妇的“提线木偶”。

更讽刺的是,董事会里,朱大庆、朱兴荣、陈雪(实控人女儿)就占了三个席位,直接把董事会变成了“家庭会议”。这种家族式的控制,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。所谓的独立董事,在这种情况下,还能发挥什么作用?恐怕只是花瓶而已,用来装点门面,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。我甚至怀疑,这些独立董事是不是连反对的勇气都没有?毕竟,谁也不想得罪公司的真正主人。

资产腾挪术:左手倒右手,空手套白狼?

天富龙的资本运作,颇有几分“空手套白狼”的味道。先是通过高额分红,把威英化纤的利润榨干,然后又以一个“公允”的价格,将这空壳公司卖给天富龙。这一进一出,钱进了实控人的口袋,风险却留给了上市公司和未来的股民。这种操作,简直就是把A股市场当成了自家后花园,想怎么玩就怎么玩。

更让人气愤的是,面对上交所的质疑,天富龙竟然还能振振有词地辩解,说收购价格是“公允”的,不存在损害公司利益的情况。这种睁眼说瞎话的本事,真是让人叹为观止。难道监管部门真的会相信这种鬼话吗?难道他们真的看不到这背后的猫腻吗?

威英化纤收购案:上交所的质疑,天富龙的“巧辩”

对于威英化纤的收购,上交所明显是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,所以才要求天富龙解释转让价款的公允性。而天富龙的解释,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“巧辩”。他们声称,威英化纤在分红后,通过经营积累,使得年末净资产与收购价格相匹配,因此收购价格是合理的。

这种解释,看似有理有据,实则漏洞百出。难道仅仅靠几个月的经营,就能让一家被掏空的公司恢复元气?难道这几个月的经营利润,就能抵消之前被分走的3个亿?这简直是把监管部门当傻子!我敢打赌,这所谓的“经营积累”,肯定存在水分。说不定是为了应付监管,临时做出来的账目。

“中国好叔叔”的戏码:赠与背后的利益输送?

天富龙的招股书中,朱大庆赠与侄子朱兴荣3200万元出资款的事,简直是一出狗血剧。表面上是叔叔疼爱侄子,传承家族互助的传统,实则很可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利益输送。这种“中国好叔叔”的戏码,在资本市场上屡见不鲜,但像天富龙这样,演得如此拙劣的,还真不多见。

上交所显然也对这笔巨额赠与产生了怀疑,要求天富龙说明是否存在股份代持或其他利益安排。而天富龙的解释,更是让人觉得牵强附会。什么为了感谢兄长家庭在创业初期的帮助与支持,什么为了传承家族互帮互助的传统,这些说辞,简直是把人当成三岁小孩来糊弄。

股权“转进转出”:创业的幌子,掩盖了什么?

朱兴荣先是将持有的天富龙内饰10%的股权转让出去,然后又在短短9个月后,重新买回来,这种“转进转出”的操作,本身就让人觉得蹊跷。天富龙解释说,朱兴荣是为了创业才离开,后来又因为个人职业规划,才决定回到天富龙。这种解释,简直是漏洞百出。

如果朱兴荣真的是为了创业,为什么要这么快就放弃?难道创业这么容易,说放弃就放弃?而且,既然是重新加入公司,为什么还要以700万元的价格,重新买回之前的股权?这背后的真实原因,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。我怀疑,这所谓的创业,很可能只是一个幌子,用来掩盖某种不可告人的交易。

3200万赠与款:家族互助的“美谈”,还是监管盲区?

更让人觉得可疑的是,朱兴荣回购股权的资金,竟然大部分来自叔叔朱大庆的赠与。累计高达3200万元的赠与款,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。天富龙解释说,这是因为朱大庆年青时受到兄长家庭的帮助与支持,为了感谢兄长家庭,所以才赠与朱兴荣出资款。这种解释,简直是让人哭笑不得。

难道仅仅是为了感谢当初的帮助,就要赠送几千万?难道这几千万的赠与,真的没有任何附加条件?我对此深表怀疑。我更倾向于认为,这笔赠与款,是朱大庆为了控制公司,而采取的一种手段。通过赠与股权,既能让朱兴荣死心塌地地为自己卖命,又能避免股权过于分散,从而牢牢掌握公司的控制权。

内控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:虚开发票与财务乱象

天富龙的内控问题,简直就是“阿喀琉斯之踵”,稍微一碰,就可能引发巨大的危机。前采购部经理虚开发票被判刑,子公司转贷,通过个人账户代发年终奖,这些问题,暴露了天富龙在内控管理上的严重缺失。这样的企业,真的能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吗?我对此深感担忧。

一个企业的内控,就像人体的免疫系统,如果免疫系统崩溃了,再强壮的人也会生病。天富龙的内控问题,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务违规,更是对企业诚信的严重挑战。如果连最基本的合规都做不到,又怎么能让投资者相信,他们能够创造价值,回报股东?

前采购部经理的“前车之鉴”:内控缺失,谁之过?

前采购部经理张某乙参与虚开发票被判刑,这绝对是天富龙的一大污点。虽然张某乙是个人行为,但公司难道就没有责任吗?一个完善的内控体系,应该能够有效地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。然而,天富龙却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了,这说明什么?说明他们的内控体系,根本就是形同虚设。

更可气的是,事发之后,天富龙并没有深刻反思,认真整改,而是轻描淡写地带过。这种态度,简直是对法律的漠视,对股民的不负责任。我甚至怀疑,这起虚开发票案件,是不是只是冰山一角?天富龙是不是还有其他更严重的违规行为,没有被曝光出来?

转贷与个人账户代发:无视规则,胆大妄为?

子公司转贷,通过个人账户代发年终奖,这些行为,更是让人瞠目结舌。转贷是国家明令禁止的,天富龙却敢顶风作案,这简直是胆大妄为。通过个人账户代发年终奖,更是违反了财务管理的基本规定,这不仅容易滋生腐败,还可能导致偷税漏税。

天富龙解释说,已经完善了相关制度,确保薪资计算及发放准确合规,并且自2022年起,未再出现使用个人银行账户代收代付的情况。但是,亡羊补牢,为时已晚。过去的错误,已经对公司造成了损害,也让投资者对公司的诚信产生了怀疑。

募资的“画饼”:圈钱的意图,能否掩盖企业的根本问题?

天富龙这次IPO,计划募集7.9亿元,用于三个项目:年产17万吨低熔点聚酯纤维建设项目、1万吨高弹力低熔点纤维建设项目以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。这些项目,听起来都很美好,都很有前景,但仔细一想,这会不会又是天富龙为了圈钱,而画的一个大饼?

毕竟,一个连内控都做不好的企业,一个家族式控制严重的企业,一个存在诸多财务乱象的企业,真的能把这些项目做好吗?真的能让这些项目,为投资者带来回报吗?我对此深表怀疑。我更倾向于认为,这些项目,只是天富龙为了上市,为了圈钱,而精心包装出来的故事。

真正决定一个企业价值的,不是它能讲出多么动听的故事,而是它能否脚踏实地,做好产品,诚信经营。而天富龙,恰恰在这些方面,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。即使它这次IPO成功了,我也对它的未来,持悲观态度。因为一个根基不稳的企业,终究难以走远。

网友评论

热门文章
热评文章
随机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