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5年4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数据,用“环比持平或略降,同比降幅均持续收窄”这几个字,试图营造一种楼市趋稳的假象。然而,细细推敲这些数字,却让人感到一股寒意。这种“稳”,真的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吗?还是在各种政策干预下的强行维稳?
每次看到统计局发布的数据,我总忍不住想问一句:你们的数据是怎么来的?采样方法是什么?是否考虑了期房的实际价值?水分有多少? 诚然,数据本身可能没有问题,但解读方式却大有学问。用“环比持平或略降”来掩盖部分城市房价的断崖式下跌,用“同比降幅收窄”来暗示市场正在复苏,这种春秋笔法,实在是高!要知道,降幅收窄并不代表房价上涨,仅仅是跌得慢了一点而已。这种文字游戏,糊弄一下不明真相的群众还可以,但对于真正关心楼市的人来说,简直就是侮辱智商。
报告显示,4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上涨0.1%转为持平。北京和上海分别上涨0.1%和0.5%,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0.2%和0.1%。看到这个数据,我只能呵呵一笑。北京和上海的房价上涨,真的是因为市场需求旺盛吗?恐怕更多的是因为这两个城市的资源集中度太高,导致人口持续流入,进而推高了房价。而广州和深圳的房价下跌,则反映了这两个城市面临的产业转型和人口结构调整的压力。一线城市尚且如此,其他城市的处境可想而知。更何况,这种小幅波动,在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房价面前,根本算不了什么。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,该买不起还是买不起。
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里,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下降3.9%和5.4%,降幅分别收窄0.5和0.3个百分点。别被这“收窄”迷惑了,这根本不是什么曙光,而是在泥潭里挣扎的惨状!这些城市,既没有一线城市那样的资源虹吸效应,又缺乏足够的产业支撑,房价下跌是必然趋势。所谓的降幅收窄,不过是开发商降价促销、地方政府暗中托市的结果,根本无法扭转大局。
二三线城市里,有多少是真正为了居住而买房的“刚需”?又有多少是被高房价绑架的“伪刚需”?丈母娘要求有房才能结婚,孩子上学需要学区房,这些“刚需”背后,是沉重的社会压力和畸形的价值观。真正有住房需求的人,却要付出几代人的积蓄,背负沉重的债务,才能勉强买到一套房子。而那些手握多套房产的炒房客,却在坐享其成,坐等房价上涨。这种不公平的现象,何时才能改变?
二三线城市的地方政府,长期依赖土地财政,通过卖地来获取收入,维持运转。高房价的背后,是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。然而,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,土地越来越难卖,地方政府的财政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。为了维持财政收入,一些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来刺激楼市,比如放松限购、降低首付比例等等。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,只会让楼市泡沫越来越大,最终难逃崩盘的命运。土地财政,还能走多远?恐怕连他们自己心里也没底。
表面上看,房价的涨跌是供需关系决定的。但深入挖掘,你会发现,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。这些问题,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,随时可能引爆,将整个市场炸得粉碎。
政府不是没调控过楼市,限购、限贷、限售,各种政策层出不穷。但为什么房价却越调越高?原因很简单:政策调控往往只治标不治本。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,根本无法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。更何况,有些政策本身就存在漏洞,被开发商和炒房客钻了空子。比如,限购政策可以限制个人购买,但无法阻止企业购买;限贷政策可以提高首付比例,但无法阻止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资金。政策的失效,不仅让调控失去了意义,反而助长了市场的投机行为。
高房价的背后,是高杠杆。无论是开发商,还是购房者,都在利用金融杠杆来放大收益。开发商通过银行贷款、信托融资等方式,获取资金开发楼盘;购房者通过按揭贷款,提前透支未来的收入。这种高杠杆的模式,在市场繁荣时,可以带来巨大的收益;但在市场下行时,也会带来巨大的风险。一旦房价下跌,开发商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,购房者可能面临资不抵债的困境。金融杠杆,就像一把双刃剑,用得好可以开疆拓土,用不好就会玩火自焚。
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。老龄化、少子化,这些趋势都预示着未来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。当年轻人越来越少,老年人越来越多,谁来接盘这些高价房?指望老年人来买房吗?显然不现实。指望年轻人背负着沉重的房贷,勉强维持市场吗?恐怕也难以持久。人口结构的变化,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。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,未来的楼市,注定是一片惨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