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股反弹真相:暴涨是馅饼还是陷阱?

author2025-04-12 20:15:2156

A股反弹:是真金白银,还是饮鸩止渴?

普涨背后的隐忧:成交量放大是好事吗?

4月9日的A股市场,就像久旱逢甘霖,指数一片飘红,北证50更是上演了令人咋舌的暴涨。放眼望去,超过四千五百只股票都在往上冲,仿佛一夜之间,股市又回到了牛市的幻觉。成交量也同步放大到了1.7万亿,比前一天多了整整七百多亿!这数字确实让人兴奋,但兴奋之余,我总觉得心里有点发毛。

成交量放大,一般被解读为市场情绪回暖,资金跑步入场。但问题是,这次的放量,有多少是真正的增量资金?又有多少是前期被套牢的散户们,看到一丝希望就迫不及待地解套出局?如果是后者,那么这种放量,很可能只是主力资金趁机出货的障眼法。更何况,经历了前期的连续下跌,市场信心已经相当脆弱,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恐慌性抛售。这种情况下,成交量放大,更像是惊弓之鸟四处乱窜,而非真正的价值发现。

而且,仔细看看领涨的板块,军工、免税、港口…这些板块的上涨逻辑,有多少是基于扎实的业绩支撑?又有多少是靠政策吹风、题材炒作?一旦风停了,猪还能飞多久?

军工股的狂欢:需求驱动,还是题材炒作?

军工股今天的表现绝对是抢眼,二十多只股票涨停,看着就让人眼红。中航证券的分析报告更是说得天花乱坠,什么“十四五”收官之年,需求集中释放,行业拐点到来… 听起来好像军工企业马上就要躺着赚钱了。

但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,军工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业绩增长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政策和地缘政治。说白了,就是看上面脸色吃饭。这两年国际形势确实紧张,军工需求增加是事实,但这种需求的持续性有多强?会不会因为国际局势缓和而戛然而止?

更何况,军工企业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信息披露不透明、关联交易复杂等问题。普通投资者很难真正了解这些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,只能靠着各种小道消息和研报来猜测。这种情况下,军工股的上涨,有多少是价值投资,又有多少是纯粹的题材炒作?

我个人认为,军工股的投资,水太深,普通散户最好敬而远之。

免税概念的爆发:政策红利,能持续多久?

免税概念今天也迎来了一波爆发,中国中免、王府井… 一大批免税龙头股涨停,看着就让人眼馋。消息面上,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推广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“即买即退”服务措施的公告,这被解读为是免税行业的重大利好。

但问题是,“即买即退”政策真的能给免税行业带来质的飞跃吗? 我对此表示怀疑。

首先,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依然存在,境外游客数量远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。其次,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,很多人捂紧了钱包,不敢轻易消费。最后,免税商品的价格优势也在逐渐减弱,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,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。

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免税行业的增长空间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。而且,免税政策的变化也存在不确定性,一旦政策收紧,免税行业的日子可能会非常难过。

因此,对于免税概念的投资,我建议大家保持谨慎,不要盲目追高。

港口股的异动:中欧班列的增长,真的能带动业绩?

港口股今天也表现活跃,重庆港、连云港… 不少港口股涨停。消息面上,杭州海关统计,一季度浙江中欧班列累计进出口货物同比增长4%。这被解读为是港口行业的利好。

但问题是,中欧班列的增长,真的能给港口企业带来实质性的业绩增长吗? 我对此持保留态度。

首先,中欧班列的运量占港口总运量的比重并不高,即使中欧班列增长了4%,对港口整体业绩的拉动作用也有限。其次,港口企业的盈利能力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,例如:国际贸易形势、航运价格、港口吞吐能力等等。

更重要的是,港口行业属于重资产行业,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,而且投资回报周期长。这意味着,港口企业需要承担巨大的财务风险。

因此,对于港口股的投资,我建议大家要深入研究企业的财务报表,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,不要只看到中欧班列增长的表面现象。

增持回购潮:信心提振,还是自救行为?

最近几天,A股上市公司掀起了一股增持回购潮,宁德时代、贵州茅台、中国石油… 一大批上市公司纷纷宣布增持或回购股份。这被解读为是上市公司对自身价值的认可,以及对市场信心的提振。

但问题是,这些增持回购行为,有多少是真金白银,又有多少是虚张声势? 我对此表示怀疑。

有些上市公司的回购计划,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,并没有实际行动。有些上市公司的回购价格,远远低于市场价格,根本起不到提振信心的作用。还有一些上市公司,一边回购股份,一边高管减持套现,这种行为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欺骗。

更何况,增持回购并不能改变企业的经营状况,如果企业的业绩不好,即使回购再多的股份,也无法挽救股价的下跌。

因此,对于上市公司的增持回购行为,我建议大家要擦亮眼睛,仔细甄别,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。要关注企业的真实业绩,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,不要盲目跟风。

网友评论

热门文章
热评文章
随机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