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,A股市场又到了例行“体检”的时候——上市公司们排队公布自己第一季度的成绩单。 按照沪深交易所的时间表,小商品城抢跑,率先在4月8日公布财报。 紧随其后,金岭矿业、光智科技也将在4月9日公布。 你可能会觉得,这有什么好看的? 无非就是数字游戏,上市公司换着法儿地把报表做得好看点。 但仔细想想,这时间表的背后,可能藏着不少“猫腻”。
通常来说,业绩好的公司都想早点出来“露脸”,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,吸引资金。 那些业绩不佳,或者说“底裤”都快亏掉的公司,自然想能拖就拖,尽量把坏消息的影响降到最低。 这就像相亲一样,条件好的巴不得第一个展示自己,条件差的只能躲在后面,希望蒙混过关。
所以,看到那些急吼吼公布一季报的公司,我们心里要有个数:他们可能想告诉你,“我很好,快来投资我!” 但对于那些迟迟不肯“交卷”的公司,我们更要提高警惕,看看是不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藏在里面。 当然,这也不是绝对的,有些公司可能确实是因为内部流程或者其他原因耽误了,但多一份警惕总是好的。
最近,已经有不少公司发布了业绩预告,有人欢呼雀跃,有人愁眉苦脸。 智明达预计一季度扭亏为盈,订单大幅增长,特别是弹载产品,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。 莲花控股更猛,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0%,简直是坐上了火箭。
Wind的数据显示,已经发布预告的公司中,大部分都是“预喜”的,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。 但我们也要保持清醒,看看这些增长到底是真材实料,还是只是“虚胖”。 有些公司可能是因为去年的基数太低,今年随便增长一点就能显得很厉害; 有些公司可能是靠卖资产或者其他非经常性损益来美化报表; 还有些公司可能是“报喜不报忧”,只说好的一面,对坏的一面闭口不谈。
例如,一些化工企业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,短期内业绩大幅提升,但这能持续多久? 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,这些企业还能保持这样的增长势头吗? 另外,像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某些公司,虽然目前订单饱满,但随着竞争加剧,利润空间可能会被压缩。 所以,我们在看业绩预告的时候,不能只看数字,更要深入分析公司背后的经营情况,看看它的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,是不是真的具有核心竞争力。 毕竟,真金不怕火炼,只有那些真正有实力的公司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各大券商也纷纷发表了对4月行情的展望,什么“业绩浪”、“景气投资”,听起来都挺诱人的。 华金证券说,4月绩优、政策导向和产业趋势上行的行业相对占优。 中原证券说,市场将从预期驱动转向基本面验证,业绩超预期的公司将获资金青睐。 广发证券更直接,说4月是A股“最交易基本面”的一个月。
但我们也要明白,这些机构的分析报告,很多时候都是“选择性失明”。 他们会告诉你哪些行业有机会,但不会告诉你风险在哪里; 他们会告诉你哪些公司业绩好,但不会告诉你这些公司估值是否过高。 更重要的是,这些机构本身就参与了市场交易,他们的观点很可能会受到自身利益的影响。
所以,对于机构的展望,我们只能作为参考,不能盲目相信。 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,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,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。 不要被那些美好的愿景所迷惑,要时刻保持警惕,看到风险的存在。 毕竟,股市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 那些把“价值投资”挂在嘴边,却天天追涨杀跌的人,最终只会成为市场的韭菜。